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

近日朋友的離世

現今醫學倡明
我們都可以因著醫藥及平和的環境得以比我們上一輩
可享有更長的壽命
但親人、朋友、愛人等都因著時間的關系會一一離去


我本身雖然不是佛教徒
但凡有關生死的事宜我都偏向佛教中尋


以下一篇
希望和你可以互共勉之



請把我們對 Jeng 父親的離去的衰掉心情
轉告 Jeng
望她節哀順變
然若我們在彼邦可以有什麼幫得上的
請告之







機器用久了,要上油保養,人的身體也要時時運動,用心保健。甚至我們的心靈也 要修養,我們的器量也要養成,所以社會上有各種養生、養心、養性、養量之道。關於身心的保養之道,有四點看法:

第一、清淡的飲食為養身之道:飲食是資養色身不可少的要件,所以人每天都 要吃飯。甚至為了保健,除了三餐以外,還有各種食補、藥補。但是,吃得好、吃得 多,造成營養過剩,不見得對身體有益;每日三餐,重要的是要定時定量,要吃得均衡,尤其清淡的飲食,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,反而有益健康,所以現在很流 行素食。

第二、良好的書籍為養心之道:人的身體要有充足的營養才能常保健康,心靈 也要有養分的滋潤才不會枯竭。心靈的營養是知識,知識主要來自書本,所以人每天都 要讀書。所謂「一日不讀書,言語乏味;三日不讀書,面目可憎。」讀書求取知識,可以變化氣質、淨化身心,讓自己透過讀書而明理知義、通情達理,甚至對人生 的迷惑、疑問,都能夠心開意解,所以讀書是養心之道。

第三、尊重與包容為養量之道: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,成就就有多大,所以人 要養量。古人有謂「宰相肚裡能撐船」,政治家要有包容心,尤其現在民主時代,政治 人物更要有包容異己的心量,如果你不能包容異己,別人也不會容許你存在。度量的養成,就是要有尊重與包容的心,能夠包容不同的人、不同的事,彼此和平共 存,才能養量。

第四、歡喜與融和為養緣之道:世間一切都是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就,所以人要 廣結善緣,才能在社會上立足、存在。一個樂觀進取、歡喜與大眾在一起的人,才能融 入人群,才能與人結緣,所以養成歡喜的人生觀,有歡喜的性格,用歡喜可以培養因緣。例如,說話給人歡喜,與人結個歡喜緣,乃至歡喜施捨、歡喜助人、歡喜給 予;經常給人歡喜,就能夠廣結人緣。

做人要善於養身、養心、養量、養緣,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平順,所以四種保養之道,提供參考:

第一、清淡的飲食為養身之道,

第二、良好的書籍為養心之道,

第三、尊重與包容為養量之道,

第四、歡喜與融和為養緣之道。